从《新青年》和“新青年”看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想借助于《新青年》对中国青年进行思想上的改造,他认为青年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年9月,即从8卷1号起,《新青年》改组为中国 *** 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广大革命知识分子中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 *** 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22年7月1日,《新青年》出版了第9卷第6号后休刊。
发起推动作用、思想启蒙作用。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以《新青年》为阵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运动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1)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因此,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较量,是一场解放思想、拯救灵魂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地图随着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出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迅、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所有这些文学改革,使全国报纸面貌为之一新。